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教育  >  走向职场
这五年,高校思政工作已发生格局性变化
发布时间: 2021-12-13 10:55 稿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赵敏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今,已经有5个年头。这5年来,高校的思政工作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大学生们的满意度如何?

  12月7日,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魏士强表示,近5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在实践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魏士强指出,5年来,教育部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出台了关于进教材的工作指南,分段分科推进,覆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必修课程。

  思政工作最终是要让大学生们“入脑入心”,那么,大学生们对思政工作的满意程度如何?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据了解,5年来,教育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8个省(区、市)、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各地各高校把工作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

  “截至今年9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共有21.87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7万人,师生比达1:171。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对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表示满意。”魏士强说。

  魏士强表示,5年来,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转化、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培育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400个,2021年相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对思政工作表示满意,给予了较高评价。

  “5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显示,99.4%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广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魏士强说。

  课程思政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大学生们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教育部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教学成果奖评审等,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了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思政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表示,近年来,全国思政课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综合师生比已经达到中央要求。截至今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与2016年相比,思政课教师总数增加6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增加4.5万人。

  宋凌云表示,思政课教师结构素质明显优化。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达89%。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表示,教育部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严格师德考核,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黄小华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研制《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叶雨婷)

稿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赵敏
-->